二十世紀初,今天澎湖白沙鄉瓦硐村有一個小嬰孩出生不久,由於室內光線陰暗,大人不慎將他掉入一個尿桶內,大人畫了九根火柴點亮房間,才將他從尿桶中找到救起,差一點溺斃。母親認為有神明庇佑,將他取名「神庇」。這個嬰孩就是後來的澎湖第一位醫學博士戴神庇。
戴神庇出生於1902年(日本明治35年)的今天(12月26日)。父親是一位私塾教師,可惜在戴神庇3歲時過世。
戴神庇經其兄扶養成長。移居台灣本島,就讀台南市第二公學校(今立人國小)、臺中中學(今台中一中)。1921年到滿洲,1926畢業於南滿醫學堂(今中國醫科大學),曾在該校附設醫院擔任副手,不久辭職返回台南,任台南醫院外科主任。
1927年戴神庇赴日本到慶應大學擔任醫學部助手,專攻細菌學。他的妻子罹患產褥熱時,他藉此進行實驗,提出論文,證明產褥腔內白色葡萄狀球菌與新生兒白色葡萄狀球菌性膿疱疹的關係,1932年獲得慶應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為澎湖第1位醫學博士(台灣第8位醫學博士)。
戴神庇回台灣後,在台南大關帝廟附近開設神庇醫院。亦曾擔任過台灣果實株式會社社長、台南長老教女學校(今長榮女中)董事長。
可惜,1946年(民國35年)戴神庇英年早逝,時年45歲。
20世紀初期越南的民族主義革命家潘佩珠,也是今天的壽星。
潘佩珠出生於1867年12月26日,越南阮朝乂安省南壇縣人。原名潘文珊,後來取中國唐代詩僧寒山的詩句「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改名「潘佩珠」,名字像女生,但是他並非蛾眉女,而是抗法英雄。
當法國侵略越南時,年輕的潘佩珠號召愛國青年組成學生軍反抗法國的入侵,但終究不敵法國的精良武裝。
1904年5月潘佩珠秘密成立維新會,次年濳往日本尋求資金和武器的援助。
居留日本期間,潘佩珠結識正流亡日本的清國維新運動領袖梁啟超,以及革命領袖孫文和章太炎。受到他們的啟發,潘佩珠撰寫許多文章祕密散佈回越南,鼓勵祖國人民從法國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離開日本後,他到過中國廣州及泰國。1912年1月又來到廣州,正逢滿清結束,中華民國成立。他模仿孫文的革命組織,將越南維新會改組為越南光復會。
然而,1925年6月,潘佩珠被內奸出賣,在上海遭到法國特務祕密拘捕,被控叛逆罪,帶回越南順化軟禁。1940年10月29日於獄中逝世,享年72歲。
潘佩珠著有《越南亡國史》、《後陳逸史》、《琉球血淚新書》、《咀菜禪師》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