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燦爛的星辰——伊能嘉矩 2024-06-11 本文刊載於李筱峰FB

滿清帝國統領台灣211年,儘管有像《番社采風圖》、《臺海使槎錄》等作品開始記述台灣原住民族,但滿清對原住民族的分類概以「熟番」、「生番」區分。真正對台灣原住民族做科學性的觀察、紀錄、分類,要從日本領台開始,例如我在5月4日介紹的鳥居龍藏,以及今天(6月11日)冥誕的壽星伊能嘉矩,都是這樣的先驅研究者。

伊能嘉矩於1867年的今天出生於日本今岩手縣遠野市,從小就在祖父的嚴厲督促下熟讀四書五經。

1887年,伊能嘉矩以公費推廣生資格進入岩手師範學校就讀,卻在三年級時因學生宿舍規定過嚴問題與同學結盟鼓動學生運動而遭退學!

1889年10月伊能嘉矩進入每日新聞社接任編輯。1893年,加入「東京人類學會」;1894年12月,與鳥居龍藏創辦「人類學講習會」。

日本領台約5個月後(1895年11月),伊能嘉矩以陸軍省雇員身分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民政局。來台後,他隨即與田代安定組織「台灣人類學會」,開始學習台語、泰雅語,進而調查原住民各族語言。

1897年5月至11月之間,伊能嘉矩進行了為期192天的有關「蕃人」教育預備設施的調查,足跡遍布台灣全島。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伊能嘉矩自我期許,「是日查察之事實,必當日整理之」。

他參照鳥居龍藏、田代安定等人的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理論中。經三十年實地調查,伊能嘉矩提出了台灣原住民的解釋體系,其依據各族群語言及「體質特徵、土俗異同、思想進否、言語異同、歷史口碑」五種原則的比較,將台灣原住民以「共有某種特殊性質的集成一體,再以其共有特徵的遠近,劃定系統上血緣的遠近」,並依「群、族、部」的分類,將台灣原住民分成4群8族21部。其中8族是: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平埔族再細分為十個族)。

伊能嘉矩對台灣的人類學、歷史學研究的貢獻,難以形容,他留下相當豐富的著作,如《臺灣土蕃開發狀況》、《臺灣蕃人事情》、《臺灣蕃人事情》、《臺灣志》、《臺灣年表》、《領臺始末》、《領臺十年史》、《臺灣巡撫トシテノ:劉銘傳》、《臺灣蕃政志》、《大日本地名辭書序編─台灣篇》、《臺灣文化志》、《興味の臺灣史話:島都舊志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涵括伊能一生研究心得的《台灣文化志》,幾乎台灣所有面向的歷史都包羅其中,全書一千多頁,分為上、中、下三卷。此書出版時(1928年,日本昭和3年),伊能嘉矩已經過世三年,此書得以問世,是伊能過世後,其妻在在書房中發現本書的遺稿,才得以出版。這本台灣史巨著,不僅獲得廣大的迴響,並奠定了伊能嘉矩在台灣研究中的不朽地位。

伊能嘉矩因為在台灣感染瘧疾,回日本後復發,於1925年9月30日病逝,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