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台灣史101問》 2013-04-15 本文刊載於
台灣歷史可以提出一千個問題、一萬個問題。但是歷史課題的選擇,並非漫無意識地亂提亂問。即使「子入太廟,每事問」,也都該問得有其意義。我大學時代開始學台灣史,看到有一些老前輩在爭論鄭成功來台登陸地點,張三說應該往南兩百公尺,李四說不對,應該往北一百公尺,爭論不休,窮極無聊。我真想告訴他們,如果真的太無聊,其實還可以再進一步考證鄭成功登陸台灣時,是右腳先踩地,還是左腳?

鄭成功登陸地點差幾公尺?我毫無興趣,我有興趣的是:鄭成功為何要來攻佔台灣?他真的要「反清復明」嗎?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放棄閩南的據點,在台灣建立東寧政權,算不算是一次台灣獨立建國?東寧政權是憑著什麼實力在台灣發展?台南孔廟入門上面為何懸掛「全台首學」匾額?此處真的是「全台首學」嗎?鄭氏政權從閩南撤退來台,曾標舉「反清復明」的目標,並曾發動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兩百六十六年後﹐蔣介石政權也徹退來台灣揭櫫「反攻大陸」「中興復國」,這兩個政權有何異同?

以上所舉例的問題,彰顯出史學的重要意義,那就是史家經常強調的「歷史是現在和過去的不斷對話」。要能與當前的時空產生對話的問題,才有意義。歷史學者不該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也不該只是一個跟在事情背後做解釋的人,他更應該是一個在當前時空裡,能夠提供過去經驗給今人參考的人。這本書的101個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積極地說,本書這101個問題與解答,就是身為現代台灣知識分子,透過現在的台灣,與過去的台灣對話的心得。消極地說,這些問題與對話,是跳出過去歷史教育的制式框架,跳出漢族本位主義,跳出中原中心的史觀,跳出男性中心父權社會的價值,跳出外來統治者的立場,跳出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站在當前台灣的時空基點,回顧台灣歷史而提出的。

歷史已經過去,但是歷史的課題則永無止境。研究昨天的歷史,是為了明天的將來。願本書能拋磚引玉,讓研究室裡面許許多多研究台灣史的學者,能為台灣的明天,提出更多的歷史課題。

【附啟】 李筱峰教授《台灣史101問》、戴寶村教授《「小的」台灣史》、陳君愷教授《解碼228》 三書聯合分享會,時間:4月20日(週六)下午2點半∼4點 地點:台灣國際會館(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偉成大樓4樓),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