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不孤寂 2001-02-07 本文刊載於
大約在1968年左右,當時我還是一個高中學生,我的思想開始起了極大的變化。經過一番掙扎,我的思想開始擺脫制式教育灌輸給我的法西斯教條,開始揚棄國民黨黨化教育洗腦下的國家主義與絕對主義的單向思考。而影響我思想蛻變的最關鍵人物是哲學家羅素 (Bertrand Russell )。這位廿世紀智慧人物的思想,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茅塞頓開。我當時的英文能力還不足以順利閱讀羅素的原文著作,而是透過中文譯本來吸取他的智慧精華。當時的志文出版社有一套「新潮文庫」,其中有數本介紹羅素的書,包括《羅素傳》、《羅素回憶集》等,那些書,都被我擺在書架上最醒目的位置。因此,這些書的中文譯者的名字,也自然很醒目地映在我的腦海中,他就是-林衡哲。


除了翻譯羅素的書之外,林衡哲先生當時編譯的幾本同樣列在「新潮文庫」的書,例如《廿世紀代表性人物》、《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讀書的藝術》等,也都同樣深深吸引著我。透過那些書籍,我更進一步開始涉獵整套的「新潮文庫」。在六○年代末期開始推出的「新潮文庫」,是以介紹世界思潮為主的思想性書籍,這些書刊,使我在枯燥的升學主義的幽暗陰影中,乍見黎明的曙光;使我在單元價值的黨化制式教育下,獲得啟蒙的生機。我後來才知道,這部「新潮文庫」,原來也是林衡哲先生策劃催生的 ( 這一系列的文庫,後來出版了四百多部書 )。在當時中國國民黨所謂「動員戡亂」的體制與嚴厲的軍事戒嚴統治下,林衡哲先生早已為思想封閉的台灣社會,從事文化啟蒙的志業。我相信,林衡哲先生當年的苦心努力,一定啟迪不少像我當年那樣懵懂的青少年。所以,我說林衡哲先生是我的啟蒙師,那是恰如其份的。


林衡哲先生是一位醫師,卻又那樣充滿著人文氣息與社會關懷,這使我聯想起台灣歷史上的許多醫師曾經扮演過的社會角色,尤其是二○年代的蔣渭水。1920年代,蔣渭水醫師糾合同志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為患有「知識的營養不良症」的台灣同胞從事文化啟蒙的工作;林衡哲醫師的志業,與蔣渭水有著異曲同工的歷史意義。他們都是醫生,卻不甘心僅止於醫人而已,她們還要醫治社會人心。林衡哲醫師的這句名言,正是最好的詮釋-看「病人」而非看「病」而已。


1969年以後,林衡哲醫師赴美,在美國的多所醫院擔任醫師工作。除了醫師的本行之外,他依然散發他的人文關懷,也不放棄他的文化志業。尤有進者,出國之後的林醫師,誠如他的自剖-「出國後才認識多采多姿的台灣文化」,因此他的人文思考更加紮根於台灣本土,也更加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觀與歷史觀。1983年,他在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版過三十九種書籍;1986年,催生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T.U.F.),舉行一年一度盛大的「台灣文化之夜」「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他促請島內的諸多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文化人到海外巡迴演講,為海外台灣人提升文化氣息;他更奔走促使台灣的音樂家蕭泰然、林昭亮等人走上國際舞台。


1997年,林衡哲醫師回到台灣,在花蓮門諾醫院擔任醫師,翌年,創辦「望春風文庫」,並在門諾醫院催生「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文化講座」。他希望能催生台灣人文主義再生的運動,為台灣未來的「文化奇蹟」做紮根的工作。當此台灣政局紛擾,社會上又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際,放眼下去,到處充斥著急功近利的商人、翻雲覆雨的政客,林衡哲醫師卻仍不死心,試圖為這個萎蹶不振的社會打著強心針。還試圖要去感動那些不太容易被感動的人。


林醫師出版這本大著《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囑我作序,我愧不敢當。面對著三十多年前的啟蒙師,後生晚輩只有誠惶恭謹、感恩懷舊的心情。從「新潮文庫」到「望春風文庫」,從《廿世紀代表性人物》到《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我體認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知識份子的生命情調,忍不住內心的忻然與感動。如果林醫師苦心孤詣所介紹的廿世紀代表性人物的點滴精神,不能帶給台灣一絲往上提升的力量,至少也可以讓我在風雨如晦、理想受挫的深夜裡,不太孤寂。謹以虔敬之心,獻上感恩之情。


            李筱峰 2001.2.7於台北三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