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識與無意識的選票 2025-08-01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李筱峰專欄)

約五十年前,「黨外」民主運動正透過有限的選舉蓬勃發展,當時我還是大學生,每次選舉我都會去聆聽黨外的政見會。黨外的每場政見會都是人山人海。當時黨外的訴求,包括解除戒嚴、停止一黨專政、開放黨禁及報禁、國會全面改選,軍隊國家化、司法獨立、言論自由…,每一項訴求都深深打動聆聽的民眾。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是一九七二年康寧祥在萬華車站前的演講,中途遇到傾盆大雨,民眾淋雨不散,雨水與淚水齊下!

國民黨候選人則幾乎無人辦政見會。當時流行一句話–「國民黨贏兩票」,哪兩票?買票和作票。

我當時深感兩群選民差異極大,雖然同樣一人一票,但意義迥然不同。於是我在自立晚報發表一文〈論選票的代表性〉,提出「有意識選票」與「無意識選票」的觀念。我說:「一個沒有相當的政治意識與認識的人,雖然他也投下所謂『神聖的一票』,但較之於一個政治意識强烈的人所投下的一票,其意義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前者我稱之為『無意識選票』;後者則稱之為『有意識選票』」。

我當時只是大學生,論述能力有限,現在應該再這樣補充:「有意識選票」是政見取向、理念取向;「無意識選票」則為利益取向(如賄選的金錢、味素、電子鍋),或關係取向(如里長、親友請託)等。

事隔半世紀的今天,「有意識選票」與「無意識選票」的區別是否仍明顯存在?當然。

有兩項指標可觀察:

一、大罷免有一百三十萬人親筆完成二階連署書,而藍營卻要抄死人名單偽造連署,偽造率逾九十%,形成31:0。

二、這次大罷免活動,以最後一場雙方造勢相較,罷團活動的參與者,都是自動前來,大雨滂沱仍不散;而反罷一方則多靠組織動員,晚會中途就有很多人上遊覽車回家了。雙方動機強弱明顯對比。

但是投票結果,反罷免的一方贏了。雖然民主政治是以選票多寡計算,但是長期觀察選民投票行為的人,可以發現大罷免這一方的「有意識選票」一比較多。

我問過許多這次投「不同意罷免」的選民,對於罷團提出的罷免理由知道多少?非常多的人答不出來。我再問他們希望全國普發一萬元嗎?大部分都很期待,有人還抱怨民進黨擋一萬元。至於高層次的國家主權、國安危機,都不是他們所關切的。問他們,全面封殺大法官提名人選,再藉由修改憲法判決門檻癱瘓憲法法庭,你知道嗎?直接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砍掉中央政府三千多億財源、透過大砍業務費讓各機關業務停擺,你知道嗎?都不知道!

當然,這次的投票沒有候選人,也沒有傳統的賄選,但是卻出現不少話術和騙術。最後祭出一招騙術可說變相賄選,那就是通過全國每人發放一萬元。不得了,一家五口就忽然可以入帳五萬,不賺白不賺,國家前途管他的!這些貪財愚民不知這是騙人的假議題,因為立法院根本無權增編預算,那是違憲的。但是這假議題竟然讓愛錢的愚民眼睛一亮,於是「不同意罷免」票就投下去了!

第一梯次的罷免已成定局,我們當然要接受民主政治以選票多寡定江山的規則。黑格爾說:「凡發生的,皆是合理的。」他認為即使看似無意義或糟糕的事,也都是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有其必然存在的合理性。此觀點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處境,並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意義。中國思想家王夫之也說:「人慾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我無意苛責為現實而只看短利的選民,況且這是一般民主國家選民的常態。只是,我期待同胞體會,我們的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正面臨威脅,若不出手阻止,最後也會損及每個人的利益。